店鋪命名準則之——名實相合,提高/增加信譽
一般來講,商鋪命名通常能反映經營者的經營特色,或反映主營商品的優(yōu)合格品質,使消費者易于識別其店的經營范圍并產生購買或消費心理。比如,“同仁堂”作為老品牌中藥店家喻戶曉的名稱,“堂”作為中藥鋪已成了約定俗成的識別標志,人們只要一看“同仁堂”招牌或其他什么“堂”招牌,就知道是賣中藥的。又如“菜根香”店名,反映經營特色擅長素菜。因此,起店名時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。
店名不應起得太復雜,否則會引起負作用。比如,有的商鋪喜歡采用重量字或生僻字為店名,一般顧客不僅不認識,而且也讀不出音來,大多數(shù)顧客通常不進這類難識之名的商鋪大門。比如,“半分利”“對又來”“合口味”“努力餐”等店名,則明白簡潔,易于傳播。
如果商鋪名實不合,會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誤解。比如,一個小小的商店,不過是臨街一間或幾間鋪面,名字卻起得很氣派,諸如華北、華東、西南、西北、中原、中南×××公司或商店;或者是在公司、商店前冠以亞洲、中華、宇宙、環(huán)球、天宇、廣大等字樣;或者是設法在商店前加一個“大”字,如××大酒樓、××大商場、××大世界等;有的則采用××商城、××美容城、××洗車城、××電腦城、××建材城、××家具城、××中心、××總店等。如果僅從報刊、雜志上見到此類公司、店名,慕名前往光顧者,十有八九是乘興而去,敗興而歸。
商家如果以為自己的小商店也取個很氣派的名字,就會引來顧客盈門,這其實是自己進入了取名的誤區(qū),同時也誤導了顧客。的確,很大、很氣派的店名將顧客的期望值提高不少,顧客愛逛大商場,不是因為大商場人多,而是因為大商場貨物齊、品種多,質量、信譽有提高/增加,并且購物環(huán)境合格。即使這個小商店辦得不錯,商品銷售也很規(guī)范,但名實不合,首先就失去了顧客的信任。一個很簡單的道理,顧客一定會這樣認為,既然敢把一個小商店取上一個很氣派的店名,那這個商店也就敢做一些其他名不副實的事。本意是取一個氣派之名來吸引顧客,卻因名不副實的店名而致使顧客心起疑意。因此,店鋪經營者在給商店起名時一定要名實相符。
- 無憂保姆家政 10~20萬
- 盛元堂中醫(yī)養(yǎng)生 1~5萬
- 哈哈少兒創(chuàng)意美 10~20萬
- 天洋墻布 5~10萬
- QE杯 20~50萬
- 喜洋洋老湯 5~10萬
- 多仁多豬蹄 1~5萬
- 青露包子 5~10萬
- 米線麻辣燙 5~10萬
- 哇屋移動k歌房 50~100萬